等级保护四级要求(三):主机安全

2019-09-24 16:37:04 万方科技整理 931

  等级保护四级要求第三部分来讲解主机安全方面的要求,从身份鉴别\安全标记\可信路径\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恶意代码防范\资源控制等方面来罗列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

  a)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d)应设置鉴别警示信息,描述未授权访问可能导致的后果;

  e)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g)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且身份鉴别信息至少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安全标记:

  应对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敏感标记;

  访问控制:

  a)应依据安全策略和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的敏感标记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b)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记录和字段级。

  c)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d)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e)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f)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可信路径:

  a)在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b)在用户对系统进行访问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安全审计:

  a)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b)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c)审计记录应包括日期和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事件的结果等;

  d)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e)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f)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g)应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统一安全策略,实现集中审计。

  剩余信息保护:

  a)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恶意代码防范:

  a)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b)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

  c)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

  资源控制:

  a)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b)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c)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e)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